當溫度低于-4℃時,混凝土中的水會結冰,完全停止水化反應,水結冰體積的膨脹會使混凝土疏松開裂,造成事故。因此,當室外日平均溫度連續5天低于5℃時,水泥施工必須按照冬季混凝土施工的要求進行。
水泥施工的基本要求。
一、基本要求。
1.冬季施工混凝土應選用硅酸鹽水泥或普通硅酸鹽水泥,水泥標簽不低于32.5R,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少于300kg,水灰比不大于0.6(高性能混凝土不大于0.35),并加入早強劑。必要時加入防凍劑(根據氣候情況確定)。水泥應存放在棚內,不得露天存放。
2.為減少凍害,應盡量減少配合比中的用水量。方法是:控制坍落度,加入減水劑,優先考慮高效減水劑。
3.模板和保溫層應在混凝土冷卻卻到5℃后才能拆除。當混凝土與外界溫差大于20℃時,的混凝土表面應臨時覆蓋,以緩慢冷卻。
4.未冷卻的混凝土脆性高,因此結構在冷卻前不得受到沖擊載荷或動力載荷的影響。
二、混凝土攪拌。
1.混凝土中使用的骨料必須清洗干凈,不得含有冰雪、凍塊和易凍裂的物質。摻有鉀、鈉離子外加劑時,不得使用活性骨料。條件允許時,砂石篩應在零溫度下沖洗,并用塑料紙和油布覆蓋。
2.混合外加劑混凝土時,如果外加劑為粉末,可直接分散在水泥上,同時投入水泥。如果外加劑為液體,應先制備規定濃度的液體,然后根據使用要求將規定濃度的溶液配置為施工溶液。每個溶液應分別放置在有明顯標志的容器中,不得混淆。每班使用的外加劑溶液應一次制備。
3.施工期在0℃左右時,可在混凝土中添加早強劑,摻量應符合使用要求和規范,添加前應注意模擬試驗,并核實相關技術措施;對于有限拆模要求的混凝土,應適應提高混凝土設計水平。
4.混凝土中添加防凍劑時,嚴禁使用高鋁水泥。
5.嚴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,骨料和外加劑溶液中的水應從混合水中扣除。
6.攪拌摻有外加劑的混凝土時,攪拌時間應為常溫攪拌時間的1.5倍。
7.混凝土拌合物出機溫度不低于10℃,入模溫度不低于5℃。
三、混凝土的運輸和澆筑。
1.混凝土攪拌場應盡可能靠近施工現場,以減少材料運輸過程中的熱量損失,并正確選擇運輸容器(包括形狀、尺寸、保溫措施)。
2.混凝土澆筑前,應清除接觸板和鋼筋,特別是新老混凝土(如梁、柱接頭)接頭處的冰雪和垃圾。
3.使用商品混凝土時,澆筑前應了解商品混凝土中摻入抗凍劑的性能,并采取相應的防凍保溫措施。
4.分層澆筑混凝土時,澆筑層不得低于計算規定的溫度,也不得低于2℃。
5.對于重點工程或上部結構連續施工的工程,混凝土應采取有效措施,確保預期強度。
6.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在孔道和立縫灌漿前,澆筑部位的混凝土必須預熱,采用熱水泥漿、砂漿或混凝土,澆筑后在正溫下養護至強度不低于15mpa。
7.混凝土試塊應留在現場作為拆模依據。
四、混凝土養護。
1.冬季澆筑的混凝土從正溫到負溫養護前,混凝土的抗壓強度不得低于設計強度的40%,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小于5MPa(養護時間根據凝結強度確定,不得提前養護)。
2.保溫材料(草袋、麻袋)應保持干燥。
3.模板外保溫時,除基礎澆筑保溫外,其他結構設置保溫材料后方可澆筑混凝土。鋼模表面可先掛草簾、麻袋等保溫材料,再澆筑混凝土。
4.保溫材料不宜直接覆蓋在剛澆筑的混凝土層上,可先覆蓋塑料薄膜,再覆蓋草袋、麻袋等保溫材料。保溫材料的鋪設厚度為:一般在0℃以上鋪設一層;在0℃以下鋪設二層或三層;大體積混凝土澆筑和二次抹灰壓實后,應立即覆蓋保溫層厚度,材料應按計算確定。
5.拆模后的混凝土還應及時覆蓋保溫材料,防止混凝土表面溫度突然下降而產生裂縫。